新約聖經由來
在最早期的教會,信仰的權威有幾個淵源。主耶穌自己說的話當然是最權威,但祂卻沒有自行筆錄。《塔納赫》(《舊約》) 本身經由耶穌親口肯定,祂來到世上是要成全和達成「律法和先知」的目的 (〈馬太福音〉5:17),所以《舊約》也是基督教信仰權威的淵源之一;但耶穌釘十字架後傳下來的福音和道理,總要以文字紀錄,不能長期靠口耳相傳。
耶穌死後的幾十年或約百年餘之內,有不少文字紀錄、書信和著作出現。正如聖靈現在每天引導信徒日常生活一樣,聖靈也引導初期的信徒,找尋和決定哪些文字紀錄才應賦予有如《舊約》般的權威地位。
《新約》成典的過程漫長,不是使徒的所有著作都納入作正典;相反,也不是《新約》所有內容都是由使徒直接寫的,究竟為何芸芸文獻中,只有27卷書才具有神聖的地位,結集為《新約》呢?以下內容,雖然只描述事件經歷,但只要仔細觀察,便可分辨,誰在什麼時候做了些什麼。以下內容分兩部份,劃分的界限是303年羅馬帝國的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對基督徒的宗教迫害。當時基督徒的物業被充公,大量經書被燒毀,基督徒要冒死藏起經書,生死關頭對不同書卷作取捨,應該誠實認真,難有私心雜念。
不久後,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登基,卻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變,他不單自己信奉基督,還在325年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會議(First Council of Nicaea),成了基督教第一次大公會議。原本聖經是禁書,一直不能見光、只可在民間偷偷傳閱,在短短二十年內忽然成了羅馬帝國官員在正式會議中討論的文獻。在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境況下,何謂「正典」這個問題,思考的角度也必定風馬牛不相及。
《新約》成典的過程漫長,不是使徒的所有著作都納入作正典;相反,也不是《新約》所有內容都是由使徒直接寫的,究竟為何芸芸文獻中,只有27卷書才具有神聖的地位,結集為《新約》呢?以下內容,雖然只描述事件經歷,但只要仔細觀察,便可分辨,誰在什麼時候做了些什麼。以下內容分兩部份,劃分的界限是303年羅馬帝國的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對基督徒的宗教迫害。當時基督徒的物業被充公,大量經書被燒毀,基督徒要冒死藏起經書,生死關頭對不同書卷作取捨,應該誠實認真,難有私心雜念。
不久後,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登基,卻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變,他不單自己信奉基督,還在325年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會議(First Council of Nicaea),成了基督教第一次大公會議。原本聖經是禁書,一直不能見光、只可在民間偷偷傳閱,在短短二十年內忽然成了羅馬帝國官員在正式會議中討論的文獻。在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境況下,何謂「正典」這個問題,思考的角度也必定風馬牛不相及。
耶穌釘死後至公元303年羅馬帝國宗教迫害前
在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前,單單自稱基督徒也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更不要說抄寫使徒的著作或書信了。但事實這些文字紀錄,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世紀,的確廣泛流傳,甚至已有人開始討論「成典」的問題。以下的簡介,把現今的27卷新約書卷分六部份討論:「保羅書信」、「四福音書」、「歷史書」、「普通書信」、「預言書」、及獨立討論的〈希伯來書〉。
《新約》的歷史書只有一卷,便是〈使徒行傳〉。這卷書早在約公元180年,已被愛任紐(Irenaeus,約120–200)在 Adversus Haereses 一書中被接納。有關〈使徒行傳〉成典的過程,見〈歷史書〉。
|
〈希伯來書〉與「保羅書信」不同,沒有清楚寫明誰是作者。正因為是「匿名信」,所以到了俄利根(Origen,185–254)時代,仍然未被接受。有關〈希伯來書〉成典的過程,見〈希伯來書〉。
|
像〈希伯來書〉般,在俄利根(Origen,185–254)時代仍惹人爭議的,還有〈徒得後書〉、〈約翰二書〉、〈約翰三書〉、〈雅各書〉等,為方便討論,一併在〈普通書信/大公書信〉討論。
|
公元303年羅馬帝國宗教迫害後
亞他拿修(或譯亞大納削Athanasius, 293–373) 在367年發表的「復活節函」(Festal Letter)中,列出他認為應該集合成典的著作,而列出來的,不多不少,正是今天新約的27卷,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與今天新約書卷數目相同的名單。見該函有關部份的原文英譯本。
|
[待續]
.
其他網上參考資料:
Professor Dale Martin, Woolsey Professor of Religious Studies, Yale University
Name of course: Introduction to New Testament (RLST 152)
Lesson 2: From Stories to Canon
00:00 - Chapter 1. Canon vs. Scripture
16:17 - Chapter 2. The Forming of Canons
27:04 - Chapter 3. The Invention of the Codex
32:50 - Chapter 4. A Slowly Developing (and Incomplete) Consensus
42:02 - Chapter 5. The Reasons for Canonical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omplete course materials are available at the Open Yale Courses website: http://open.yale.edu/courses
Name of course: Introduction to New Testament (RLST 152)
Lesson 2: From Stories to Canon
00:00 - Chapter 1. Canon vs. Scripture
16:17 - Chapter 2. The Forming of Canons
27:04 - Chapter 3. The Invention of the Codex
32:50 - Chapter 4. A Slowly Developing (and Incomplete) Consensus
42:02 - Chapter 5. The Reasons for Canonical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omplete course materials are available at the Open Yale Courses website: http://open.yale.edu/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