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諾肯提乙主教(Archimandrite Innokentij, 費古洛夫斯基,Ivan Appolonovich Figurovskij, 1863-1931)是東正教第18屆往北京的傳教士團的首腦,該團在1896年至1931年在北京傳教。他在1902年封為東正教在北京的主教,之後更封為「都主教」。 英諾肯提乙以文言文翻譯的《新約聖經》,在1910年出版,原刻本現存於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除了文言文的《新約聖經》外,英諾肯提乙也以白話文翻譯舊約聖經的第一卷《創世紀第一書》,於1911年出版,北京北館印製。該石印本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掃描。 該書除翻譯〈創世紀〉外,還附了幾頁引言,介紹聖經,題為〈聖經解義〉。此譯本將上帝的名字音譯為「伊耶郭瓦」,又把聖經音譯為「比布梨亞」。 參考資料:
Tiedemann, R. G. (ed.) (2010),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Two: 1800 to the Present, Boston: Brill [ISBN: 9789004114302] p.553
0 評論
東正教、天主教、新教的新約聖經,內容相同,都是27卷,每卷書的英文譯名都相同,但中文譯名卻不一樣。 新教分拆了許多宗派,但新約聖經書卷的中文名稱都以《和合本》為準,而《和合本》的書卷名稱其實有不少都是源自19世紀中的中文譯本。例如1857年的「南京官話譯本」,已經用〈馬太傳福音書〉、〈馬可傳福音書〉等名稱,與《和合本》近似;〈使徒行傳〉更早在「馬禮遜譯本」已經使用。不過,〈啟示錄〉這名稱卻很罕見,在《和合本》前,很多譯本都譯作〈默示錄〉。 天主教的新約聖經,書卷的中文名稱以《思高譯本》為準。 東正教的新約中文譯本,只有19世紀的「固利乙譯本」(或稱「固里譯本」)和1910年的「英諾肯提乙譯本」。中國正教會近年重新勘正的正教聖經全書書目,是根據正教會通用的聖經希臘文版本譯出的,凡人名地名之音譯,除少數依照社會通用譯法外,其餘皆按照希臘文發音而取近似的漢字。 詳情請參閱以下的聖經書卷目錄對照表。
東正教承認51卷書為舊約正典;天主教承認46卷書;新教承認39卷書。新教的39卷書等同於猶太教《塔納赫》全文。天主教聖經比新教多出的7卷書,稱為「次經」。新教認為「次經」不屬正典,但有參考價值;不過,各宗派對其價值有不同評價:聖公書《三十九條信綱》第6條稱該7卷書為「別的書」,「教會用作生活楷模和教訓而誦讀,但不用它們去建立教理」;新教的其他宗派,有些認為並非神默示而所以沒有權威價值,但也有些認為有重要參考價值。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的中文書名差異很大,但大部份英文書名都相同(只有些少例外),例如第一卷書,希伯來文書名是 בְּרֵאשִׁית,字面意思是「起初」、「起源」,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的英文書名都譯作 Genesis,但中文卻譯作不同的書名。 詳情請參閱以下的聖經目錄對照表。
固利乙(另譯:固里,Grigory Platonovich Karpov) (俄文:Гурий Карпов) (1814-1882)的譯本資料,已經更新:
《當代譯本》(Chinese Contemporary Bible),是Biblica的出品,對象是語文程度屬第七班或以上的讀者,即12歲或以上的青少年。譯本由原文翻譯,新舊約全書在2010年完成。
此譯本的印刷本分正體中文版及簡體中文版,但免費網上版只有簡體PDF版。 Biblica的前身是1809年成立的紐約聖經公會(New York Bible Society),之後曾改名多次,包括New York City Bible Society (1828年), New York Bible Society International (1971年), New York International Bible Society (1974年), International Bible Society (IBS) (1988年)等,後來在2002年與Living Bibles International合併,2007年又與Send The Light (STL)合併而改名爲 IBS-STL,2009年又改為Biblica。Biblica支持和籌劃多個聖經翻譯項目,其中包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 |
文章更新日期
五月 2022
文章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