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可分為官話 (漢晉時期稱為通語,明朝稱官話;如:北京官話)、湘語 (如:湖南湘語、四川湘語)、吳語 (如:江浙吳語)、贛語 (如:江西贛語)、客語 (又稱:客家話)、閩語 (又稱:福建話)、粵語 (又稱:廣東話、廣府話) 七大類。 如要精確劃分,粵語是「廣州話」,是粵語的廣府片,主要在珠江三角地區用,而不是整個「廣東」省的常用語言。現時估計可能有三千萬人的母語是粵語,除珠江三角地區外,也包括許多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和一些由廣東移民到溫哥華、多倫多、悉尼、墨爾本、三藩市、洛杉磯、紐約、波士頓的華人。 粵語起沿於嶺南,即五嶺之南。秦始皇 (公元前246—210年) 曾統一整個嶺南,設郡置縣,之後由獨立於中原的南越國佔領。公元前111年,漢朝吞併整個嶺南,上古漢語與百越各族各話互相影響,發展成後來的粵語。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許多中原人遷徙至嶺南,古粵語與中原古漢語的發音漸近。到了唐朝,粵語與中原漢語的發音可能更接近。 不過,宋朝滅亡後,中國官話起了很大變化。蒙古征服南宋後,北方的燕京首次成為「中央」。明朝滅元定都南京,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來的南京音為基礎音系確立國語。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清代北方話的影響逐漸擴大。民初確立以北京官話為標準國語;經過元、明、清近八百年的變遷,北京官話與古漢語相去甚遠,例如聲調,只保留平、上、去;而入聲卻完全消失。反而現代粵語還保留了古粵語的特色,所以發音反而可能更接近唐、宋時期的中原漢語。除了發音外,粵語也保存唐、宋時期的詞彙,例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與現代粵語的單字「望」用法相同,例如「望前面」(但北京官話是「看」;而「望」多只用來配詞,例如張望、眺望;如用作單字,意思通常指朝向,例如「望北走」,但粵語不會這樣說);杜甫的「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今天粵語仍然用「隔籬」,例如「去隔籬屋睇睇」,香港從來沒有人說「隔壁」;「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今天粵語的「凍死我啦」(官話是「冷得要命」);蘇軾的「寧可食無肉」,成了今天粵語的「食」飯 (而不是北京官話的「吃」飯」);「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之中的「肥」字,用法與今天粵語相同,例如「減肥」、「食肥肉」,粵語從來沒有「胖」;另外的例子還有「行行重行行」的「行」,例如行路(官話:「走路」)、行街(官話:「逛街」);「問君能有幾多愁」之中的「幾多」,成了今天粵語的「你今日有幾多份功課要做呀?」 從以上的歷史看,粵語似乎不是傳統意義的「方言」,例如不是威爾斯英語(Welsh English)或魁北克法語(Quebec French)等真正的方言;反而粵語本身卻有許多「粵語方言」,例如順德粵語、台山粵語等。既然所謂「廣東話」其實是粵語的廣府片,書寫系統其實就是粵語,所以「廣東話聖經」其實應該稱為「粵語聖經」。 在晚清期間的1907年,大英聖書公會 (現稱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 出版廣東話《新舊約全書》。 在民初1927年,美國聖經公會出版中英對照《新約全書》,英文是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中文是《廣東話新譯本》。 這兩個版本,剛好分別在《官話和合本》之前和之後出版。試以〈羅馬書〉12:2為例,比較《和合本》對廣東話譯本的影響: 1907年 廣東話《新舊約全書》: 咪效此世嘅風俗、心要換過新嘅、等你深知上帝善良嘅、可喜嘅、全備嘅旨意呀。 1919年 《官話和合本》: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1927年 《廣東話新譯本》: 不可效法呢個世界、心意要更新來變化、等你哋知到乜嘢係上帝嘅良善純全可喜悅嘅旨意。 2006年,香港聖經公會出版《新廣東話聖經》,內文經全新修訂。在此購買印刷本。 2006年 《新廣東話聖經》: 唔好效法世界,要等上帝完全改變你哋嘅心思意念,你哋就會明白上帝嘅旨意,知道乜嘢係良善、完全,佢所喜歡嘅。 香港聖士提芬會製作了廣東話版本的新約全書朗讀版。
5 評論
作者:小標 馬殊曼(Joshua Marshman,或譯「馬士曼」)是英國浸信會宣教士,他與拉撒(Joannes Lassar)合作,以文言翻譯聖經,於1811年完成新約全書,1816年在塞蘭坡(Serampore)出版,舊約全書於1822年完成,同樣在塞蘭坡出版。當年塞蘭坡是丹麥殖民地,位於現今印度東部的西孟加拉邦。 拉撒是出生於澳門的亞美尼亞人(Armenian)。他先把英文聖經翻譯成中文,然後再由馬殊曼核對原文修改,再交由中國人潤筆。全書定名爲《新舊遺詔全書》,在1822年由塞蘭坡差會出版社 (The Mission Press) 出版 。有關馬殊曼和拉撒兩人的事蹟,可看香港大學的座談會錄影片段: ![]() 由於馬殊曼的浸信宗背景,此譯本採用「蘸」字譯 baptism,所以浸禮宗多年來印行和流傳此譯本;馬禮遜譯本用「洗」字,所以多由其他宗派使用。後來被美國浸禮會派到中國傳教的高德(Josiah T. Goddard),在翻譯聖經時也參考同宗的馬殊曼的譯文。 馬禮遜譯本與馬殊曼譯本有合稱爲「二馬譯本」,兩個譯本都用「神」字譯 God。 在2017年香港舉行的「感動之旅」(the INSPIRED Exhibit) 聖經展中,展出「馬殊曼譯本」印刷本。據場刊介紹,這項翻譯工作發起自1800年,印度的加爾各答(Calcutta,現稱 Kolkata)的英印威廉堡學院(Anglo-Hindu College of Fort William)為了把聖經翻譯成亞洲語言,成立了一個新部門,開始翻譯工作。 拉撒在1807年先翻譯完〈馬太福音〉,之後在印度的塞蘭坡(Serampore)完成餘下的工作。據場刊說,大英聖書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在1813年出版《新遺詔書》,但其他不少資料說是1811年,也有說1816年;可能在不同地方印刷出版會有時間差異。本網站的好友《珍本聖經數位典藏》收藏的「馬殊曼譯本」,最早的一本是〈約翰福音〉單行本,扉頁以英文印著在塞蘭坡的 The Mission Press 印製,在1813年出版 (見下圖);至於新約全書,《珍本聖經數位典藏》沒有收藏最早的版本,只收藏了1822年版,與新舊約全書同年出版。暫時我還未找到實物確認「馬殊曼譯本」新約初版的日期。 第九展區的展品,本網頁《聖經.中文.翻譯》的讀者必定很熟悉。 「馬殊曼譯本」,1822年出版,是世上第一本中文的新舊約全書,展品由環球聖經公會提供。詳見〈馬殊曼譯本〉。 馬禮遜翻譯的《神聖天書》,1923年出版,剛剛比「馬殊曼譯本」遲一年,展品由環球聖經公會提供。詳見〈馬禮遜譯本〉。 委辦譯本委員會在1852年出版新約全書,後稱「委辦譯本」。展出的版本稱為「君王版」,是進呈給慈禧太后的版本,由環球聖經公會提供。詳見〈委辦譯本〉。 在展區中央,展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其實並非聖經譯本,而是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的記述,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字敘利亞文。大秦即羅馬。根據石碑內文,此碑於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波斯傳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於大秦寺的院中。詳見〈景教碑〉。
第八展區展出的是大眾較熟悉的聖經譯本。下圖是 the Geneva Bible,在1560年出版。英女王瑪麗一世(Mary I)由1553至1558年在位,處死許多新教徒,他們不少都逃往歐洲大陸,其中一些聚在日内瓦(Geneva)翻譯聖經。此譯本的眾譯者由William Whittingham、Myles Coverdale、John Knox等領導,受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的神學思想感染。這版本包括了經文指南、地圖、表格、書卷摘要和索引;是莎士比亞引用的聖經版本,也是清教徒帶到新世界的譯本。 英女王瑪利一世死於1558年,繼任的是英女王伊利沙伯一世(Elizabeth I),她對宗教的政策比前朝寬容得多,英格蘭也步入第一個黃金時期,同期名人包括莎士比亞、音樂家威廉.伯德(William Byrd)、科學家威廉.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曾經環繞地球一週的法蘭西斯.戴基(Francis Drake)等。Bishops’ Bible 是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正式授權翻譯的聖經,目的是取代the Geneva Bible,據展覽場刊稱,這是因為當時the Geneva Bible 被視為「徹底受到加爾文主義影響」。 英格蘭在短短幾十年間,由一個女王可以胡亂處死國民的爛攤子,發展成歐洲重要的一員;加上以上兩個英文譯本,為1611年出版的 King James Version (《英王欽定本》)營造合適的歷史背景。英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本身喜愛閱讀,他下令翻譯聖經,要求譯者根據原文及參考以往的英文譯本再作翻譯。譯者在《序》說,他們的目的不是原創一個新譯本,而是把現有的譯本改得更好。King James Version是英國史上影響最深遠的聖經譯本,直接推動英文語文的發展,許多英文成語和慣用語都來自此譯本的譯文。根據David Crystal (2003)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64,此譯本的譯文演幾成英文成語的例子,包括 eye for eye, the apple of his eye, the root of the matter, go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in sheep’s clothing, if the blind lead the blind, the signs of the times,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all things to all men,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fight the good fight 等等。
|
文章更新日期
十一月 2023
文章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