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標 ![]()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美國公理會)原是委辦譯本委員會成員。該會於1843年8月在香港成立,成員來自倫敦傳道會、美國公理會、美國浸禮會、美國長老會,也有代表馬禮遜教育會。 裨治文是第一位由美國來華的新教宣教士,生於麻薩諸塞州(麻省),1826年在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畢業,是麻省第三古老的大學,在眾多博雅大學(liberal arts colleges)中享負盛名。 委辦譯本委員會的計劃,是聖經中譯史上首次嘗試出版統一譯本,期望所有宗派都一起用。不過,計劃展開不久,委員會的成員已經發現,難以在翻譯用詞上妥協(例:Elohim 應譯「神」或「上帝」),甚至觸及不同宗派的傳統(例:baptism 應譯「浸」或「洗」)。由於有所爭論,美國浸禮會首先退出委辦譯本委員會,接著美國公理會也退出。 後來,裨治文和另一位成員克陛存(Michael Simpson Culbertson,美國長老會)也退出委辦譯本委員會,自行以文言文(深文理)翻譯新舊約全書,後稱「裨治文譯本」或「裨治文、克陛存譯本」,由美國聖經公會出版,新約在1859出版,舊約在1863年(海恩波,2000,第85頁;蔡錦圖,2018,第218頁)。
0 評論
作者:小標 ![]() 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倫敦傳道會)及施敦力(John Stronach,倫敦傳道會)原是委辦譯本委員會成員。該會於1843年8月在香港成立,成員來自倫敦傳道會、美國公理會、美國浸禮會、美國長老會,也有代表馬禮遜教育會,以文言文(深文理)翻譯聖經。 委辦譯本委員會的計劃,是聖經中譯史上首次嘗試出版統一譯本,期望所有宗派都一起用。不過,計劃展開不久,委員會的成員已經發現,難以在翻譯用詞上妥協(例:Elohim 應譯「神」或「上帝」),甚至觸及不同宗派的傳統(例:baptism 應譯「浸」或「洗」)。由於有所爭論,美國浸禮會首先退出委辦譯本委員會,接著美國公理會也退出。留下的麥都思和理雅各根據Textus Receptus由希臘文譯成中文(陳少蘭,2005,頁26),在1852年出版新約全書。之後,倫敦傳道會的麥都思、施敦力、米憐等人中途退出委辦譯本委員會,自行翻譯舊約,於1853年完成。 1854年,麥都思、施敦力以南京官話(白話文)改寫文言「委辦譯本」的新約全書,是中國第一本白話文譯本,史稱「麥都思、施敦力譯本」或「南京官話譯本」,於1857年出版。 作者:小標 包爾騰(John Shaw Burdon)是香港聖公會第三任主教(1874至1897年)。 早在1864年,包爾騰、白漢理(Henry Blodget)、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 和艾約瑟(Joseph Edkins) 四人組成了北京翻譯委員會(The Peking Translation Committee),開始以北京官話(白話文)翻譯聖經,期間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亦間中參與。他們把聖經分為幾部份,每人分頭翻譯,初稿由其他人評審和修改(Irene Eber, pp.109-110,引述白漢理的報告)。猶太裔的施約瑟專注翻譯舊約,其餘各人較多專注新約(p.112, ibid.)。 他們四人在1866年完成新約初稿,經修訂後在1872出版,以《北京官話新約全書》為名,由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前稱大英聖書公會)及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 分別出版。舊約則以《北京官話舊約全書》為名,於1874年(有稱1875年)由美國聖經公會出版,又稱「施約瑟官話譯本」。 後來在1878年,上述兩新舊約譯本合訂,以《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為名,由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前稱大英聖書公會)出版。 施約瑟在1881年因患病癱瘓,幾年後回美國休養,期間修訂其官話舊約譯本,於1888 年完成(p.148, ibid.)。 另一邊廂,白漢理和包爾騰以淺文理(半文言半白話)合譯新約,全書在1889年完成(許牧世,頁31)。 1890 年在上海舉行的全中國基督教傳教士大會(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議決以委員會集體翻譯的方式,重新譯經,並稱為「和合本」。白漢理和包爾騰加入了淺文理譯本小組,其餘還有三位組員,合譯淺文理和合本。 參考書目:
Irene EBER (1999), The Jewish Bishop and the Chinese Bible: S. I. J. Schereschewsky (1831-1906), Leiden, Boston, Köln: Brill 馮儁熙(2006)〈希伯來精神體現在中國:施約瑟與他的官話《舊約全書》讀書報告〉 許牧世〈中文聖經翻譯簡史〉,《景風》(Ching Feng)第69期(1982年3月) [ISSN 0009-4668; ATLA0000003248] J.S. BURDON (1877), The Chinese Term For God. A Letter to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ong Kong ![]() 1830年左右,郭實臘(Karl Gützlaff,1803-1851,德國裔,來自荷蘭差會,曾用漢名:郭士立,中文著作也用「愛漢者」和「善德」作筆名)、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來自英國倫敦會)、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來自美國公理會)、馬儒翰(John R. Morrison,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之子)組成四人小組,以文言文翻譯聖經。 新約全書主要由麥都思負責,1835年完成,於1837年以《新遺詔書》爲名在巴塔維亞(Batavia),即現今的雅加達)出版。 舊約全書主要由郭實臘負責,於1838年以《舊遺詔聖書》爲名,同樣在巴塔維亞(Batavia)出版。在《珍本聖經數位典藏》收藏的第一冊第一頁有後人加上的手寫英文字:“Old Testament in Chinese, High Wenli, New Version — Gützlaff, Batavia (?) 1838 ?”,另一行寫:“Medhurst, Bridgman & J. R. Morrison assisted Gützlaff”。 四人小組主要以馬禮遜譯本為基礎加以修訂。此譯本稱為「四人小組譯本」或「郭實蠟譯本」。 1839年版的《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由「新嘉坡堅夏書院」出版,據《珍本聖經數位典藏》的資料,是個非常稀有的版本,除了劍橋,哈佛和澳洲國立圖書館以外,大概很難再找到了。 而1840年的《新遺詔聖書》則是修訂版,內容經過了不少的修訂,在香港出版。此書出版前一年,即1839年,理雅各(James Legge,倫敦傳道會) 將馬六甲英華書院及其印書廠的中文活字排版用的鉛字和印刷機器,遷往香港,這是為西人鑄造的中文鉛字傳入中國之始,也因此其修訂本在1840年在香港出版。 1853年,太平天國篡改此譯本,在南京出版多次,書名未能完全確定,有說曾以《欽定舊遺詔聖書》、《欽定前遺詔聖書》、或《救主耶穌新遺詔聖書》為名出版。 作者:小標 |
文章更新日期
五月 2022
文章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