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標 賀清泰 (Louis Antoine de Poirot,1735—1813) 是法國耶穌會(The Society of Jesus) 會士,於1770年來到大清國。賀清泰根據《拉丁通俗譯本》(The Vulgate) 翻譯成中文聖經。題為《古新聖經》;「古」指舊約,「新」指新約。 北京中華書局在2014年根據一份抄本重印發行,共3,512頁,分9冊,題為《古新聖經殘稿》,書號ISBN 9787101100686,編輯是李奭學、鄭海娟,在兩岸三地的大型書店網站有售。此重印版獲評為中華書局2015年度第二屆「古籍整理類十大好書」和「人文社科類十佳圖書」(「雙十佳」圖書評選)。出版社解釋,此書題為「殘稿」,因為《拉丁通俗譯本》的72卷,賀清泰只譯了其中37卷,但已達一百萬餘字。 關於賀清泰的譯經卷數,有不同說法。北京中華書局說37卷,但亦有說法是34、36、或38卷 (蔡錦圖,2018,第47頁)。 賀清泰譯本在中文聖經翻譯史上舉足輕重,原因有三:
根據中華書局的網上簡介,此譯本可視為清末以前最重要的白話文書寫成果,而且還是胡適所謂「有意」為之的白話文書寫成果;並引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嘗謂「唐人始有意為小說」,改為乾嘉朝因《古新聖經》開譯,「中文世界始有意為白話文學」。 賀清泰用來翻譯聖經的白話,大概是北京土語混合北京官話。他在〈再序〉説,唯有用乾嘉時代的北京俗語譯經,方能顯現天主托人寫經的本意。例如比較〈聖史瑪爾谷萬日略〉(瑪爾谷福音、馬可福音) 14:22 的譯文,便可見賀清泰如何運用當時的官話作翻譯,與馬禮遜的文言風格有很大分別: 賀清泰譯本(1803):吃飯時,耶穌舉饅頭降福,分成塊,散與眾徒說,你們領,也吃,這是我體。 馬禮遜譯本(1823):伊等食間、耶穌取餅祝謝而擘之、方交與伊等曰、取也、食也、此乃我身也。 南京官話譯本(1857):吃的時候,耶穌拿餅禱告着,分開來,遞給學生們道,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子, 固利乙譯本(1864):食頃、主取酵麫餅、降福擘之、予宗徒曰、取、食、斯乃我體、 賀清泰的譯本,當年梵蒂岡教廷不准印刷出版,主要因為當時教廷的傳信部(Propaganda Fide)制定的政策。在1622年成立的傳信部,在1655年頒令:如未得許可,禁止印行由傳教士撰寫的著作,這教令使各地的聖經譯本未能出版。1803年賀清泰告知傳信部,他已經把新舊約大部分篇幅譯成滿文和漢語,但傳信部禁止印刷出版(Eber, 1999 a, Ch 2),所以原譯本一直存於北京的西什庫天主堂(Xishiku Church,本名救世主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ur,俗稱北堂) 的圖書館,直至1958年在該館被燒毀。據王碩豐(2013)稱,《北平北堂圖書館暫編中文善本書目》(1947年) 中記載當時北堂圖書館《古新聖經》的藏本情況:「871號,《古新聖經》,賀清泰(Louis Poirot)譯,清初抄本,存三十七冊(古1—27,新28—37),二函,圖像十五葉,正文共千四百八十七葉」。1935年夏天,《聖經思高譯本》的譯者雷永明神父到北京做學術研究。拜訪蔡寧總主教(Mario Zanin,1890—1958)之後,經苗德秀神父(Theodor Mitteler, 1887—1956) 引領下,便到北堂圖書館閱覽賀清泰的聖經手抄譯本,雷永明用相機把賀清泰的手抄譯本拍成相片,製成複製品,約有三十冊,藏於黃沙灣雷永明的小型圖書館裡,後被遷至香港思高聖經學會(Studium Biblicum O.F.M., Hong Kong)圖書館。現在香港思高聖經學會仍存有賀清泰《古新聖經》的局部攝影本,其它部分則於二次大戰時被日軍焚毀。 此外,根據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徐家匯藏書樓亦收藏了《古新聖經》。徐宗澤稱:「古新聖經,官話,34卷;後譯為滿語,25卷。」現今可知的《古新聖經》藏本,一為上海徐家匯藏書樓本;另為香港思高學會所藏不完整的《古新聖經》攝影本 (王碩豐,2013)。 除漢語白話外,賀清泰也把聖經譯成滿文,但未完成的舊約篇章為:〈創世紀〉、〈出谷記〉、〈聖詠集〉、〈箴言篇〉、〈訓道篇〉、〈雅歌〉、〈智慧篇〉、〈德訓依撤意亞〉、〈耶肋米亞〉、〈哀歌〉、〈巴路克〉、〈厄則克耳〉、〈歐瑟亞〉、〈岳厄爾〉、〈亞毛斯〉、〈亞北底亞〉、〈米該亞〉、〈納鴻〉、〈哈巴谷〉、〈索福尼亞〉、〈哈蓋〉、〈匝加利亞〉、〈瑪拉基亞〉;而新約只翻譯了〈瑪竇福音〉、〈馬爾谷福音〉和〈宗徒大事錄〉(王碩豐,2013)。 參考資料:
陳熙遠(2016)〈新舊約與今古文〉,刊於:張哲嘉、周春燕、胡曉真(等)《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麥田(城邦) 王碩豐(2013)〈《古新聖經》考〉,刊於《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2期 《北平北堂圖書館暫編中文善本書目》(1947) ,《上智編譯館館刊》第二卷,第一期63—66頁、第二期152--161頁、第三期231—236頁、第四期363—369頁,1947 EBER, Irene (1999) Bible in Modern China: the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Impact, Samkt Augustin: 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 [ISBN: 3805004249] 蔡錦圖(2018)《聖經在中國》,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道風書社 [ISBN: 9789888165360]
1 評論
|
文章更新日期
十一月 2023
文章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