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漸多學者研究粵語白話文聖經譯本的發展史。根據片岡新(Kataoka Shin)博士* 的研究,由清朝至民初期間出版的粵語聖經,共有139種不同的版本,其數目實在超超我的想像!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的助理教授梁慧敏博士,在《十九世紀末《新約四福音》粵語譯本的語言學價值》論文中解釋,十九世紀末的粵語聖經譯本,與後期的粵語譯本比較,可讓我們針對粵語在歷史不同階段的演變,讓我們比較語音、語法和詞匯等,從而了解粵語的發展歷史,找出其基本發展演變規律。梁博士的研究團隊設立了《十九世紀中後期(1865-1894)粵語基督教典籍資料庫》,讓公眾可以搜尋十多本粵語聖經和文獻的內容,包括〈創世記〉(1873年)、〈出埃及記〉(1888年)、「四福音書」(1882至1883年)、〈使徒行傳〉(1872年)、和其他粵語文獻。網站更有文章介紹「基督教與香港歷史」和「基督教傳教士來華」的歷史,及解釋十九世紀聖經粵語譯本的研究價值。該項目由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The 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撥款資助。 另一個同樣由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的研究項目,是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的《早期粵語聖經資料庫》,項目負責人是上文提過的香港教育大學助理教授片岡新博士。該《資料庫》選取的文本是六個版本的粵語《路加福音》,分別為1867、1872、1883、1906、1924,及1927版,讀者可研究同一章節經文,用不同時代的粵語,有什麼不同的句法和詞彙。公眾人士第一次用《資料庫》時,必須登入,無須付費。網站並有譯者簡介,和中文聖經翻譯簡史。
有關粵語聖經的其他資料,見:〈粵語白話文/廣東話聖經〉。 參加資料 *片岡新(2020)《晚清民初的粵語聖經:翻譯簡史和網上資料庫》
0 評論
![]() 為配合 The Inspired Exhibit聖經抄本展覽,漢語聖經協會特別出版了中、英文版的《感動之旅 預苦期四十日靈修默想》(Be Inspired—40 Days of Devotional for Lent)。 作者斯科特・卡羅爾(Scott Carroll)及托德・希拉德(Todd A. Hillard),選了四十段經文,帶領讀者分四十日閱讀,每天配合靈修默想的文章、反省問題、回應禱吿,也配合聖經抄本或印刷本的小故事。 例如在此書的第六日,引用的經文是〈出埃及記〉34:1-28,介紹的聖經抄本是納什蒲草紙抄本(Nash Papyrus),短短的靈修默想文章由摩西的西奈山事件談到保羅歸主,深入淺出,實在不容錯過。 本書於漢語聖經協會網站出售。
The Inspired Exhibit 「感動之旅」聖經展,將在兩星期後在香港舉行,展出超過七十多項展品,包括公元前二世紀的希伯來文納什蒲草紙抄本(Nash Papyrus)、古代聖經卷軸、中世紀聖經印刷本,也包括古舊的中文聖經手抄珍本。觀眾像走進時光隧道,親身感受聖經流傳的歷史。
Inspired Exhibit 2017 from St Andrew's Church on Vimeo.
日期:2017年3月23日至4月11日 (星期一至六:上午十時至晚上九時半;星期日:下午三時至晚上九時半)
地點:香港九龍彌敦道138號聖安德烈堂 (免費入場) |
文章更新日期
五月 2022
文章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