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標 ![]()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美國公理會)原是委辦譯本委員會成員。該會於1843年8月在香港成立,成員來自倫敦傳道會、美國公理會、美國浸禮會、美國長老會,也有代表馬禮遜教育會。 裨治文是第一位由美國來華的新教宣教士,生於麻薩諸塞州(麻省),1826年在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畢業,是麻省第三古老的大學,在眾多博雅大學(liberal arts colleges)中享負盛名。 委辦譯本委員會的計劃,是聖經中譯史上首次嘗試出版統一譯本,期望所有宗派都一起用。不過,計劃展開不久,委員會的成員已經發現,難以在翻譯用詞上妥協(例:Elohim 應譯「神」或「上帝」),甚至觸及不同宗派的傳統(例:baptism 應譯「浸」或「洗」)。由於有所爭論,美國浸禮會首先退出委辦譯本委員會,接著美國公理會也退出。 後來,裨治文和另一位成員克陛存(Michael Simpson Culbertson,美國長老會)也退出委辦譯本委員會,自行以文言文(深文理)翻譯新舊約全書,後稱「裨治文譯本」或「裨治文、克陛存譯本」,由美國聖經公會出版,新約在1859出版,舊約在1863年(海恩波,2000,第85頁;蔡錦圖,2018,第218頁)。
0 評論
作者:小標 ![]() 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倫敦傳道會)及施敦力(John Stronach,倫敦傳道會)原是委辦譯本委員會成員。該會於1843年8月在香港成立,成員來自倫敦傳道會、美國公理會、美國浸禮會、美國長老會,也有代表馬禮遜教育會,以文言文(深文理)翻譯聖經。 委辦譯本委員會的計劃,是聖經中譯史上首次嘗試出版統一譯本,期望所有宗派都一起用。不過,計劃展開不久,委員會的成員已經發現,難以在翻譯用詞上妥協(例:Elohim 應譯「神」或「上帝」),甚至觸及不同宗派的傳統(例:baptism 應譯「浸」或「洗」)。由於有所爭論,美國浸禮會首先退出委辦譯本委員會,接著美國公理會也退出。留下的麥都思和理雅各根據Textus Receptus由希臘文譯成中文(陳少蘭,2005,頁26),在1852年出版新約全書。之後,倫敦傳道會的麥都思、施敦力、米憐等人中途退出委辦譯本委員會,自行翻譯舊約,於1853年完成。 1854年,麥都思、施敦力以南京官話(白話文)改寫文言「委辦譯本」的新約全書,是中國第一本白話文譯本,史稱「麥都思、施敦力譯本」或「南京官話譯本」,於1857年出版。 作者:小標 你還記得第一次領聖餐的情景嗎?我第一次參加聖餐禮,正是主基督把「聖經翻譯」的種子在我心中播下的日子。
這已經是許多年前的往事。還記得牧師把餅擘開時,我熱淚盈眶,為自己得救而感恩。在決志後、受洗前的一段日子,每次在主日崇拜遇上聖餐日,心裡經常盤算着自己何時才可領聖餐,所以總是心不在焉,沒有留心聽牧師在聖餐禮中說甚麼。這次終於聽清楚了,牧師朗讀的是〈哥林多前書〉11:23-24,當年當然是用《和合本》吧: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我小心翼翼地把餅送進口中,接著牧師念第25節: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 且慢!你說「飯後」?我口中的餅還未吞嚥呢!第23節清晰明確說主耶穌和門徒吃的是「餅」,又何來「飯」呢? 廣東人說的 「飯」,是指 「米飯」,若讀者是廣東人,在閱讀第25節時,會否誤以為耶穌和門徒以米飯為主糧呢?是否應改譯為 「餐後」 呢? 或說中文的 「飯」 字其實可泛指 「食物」,因米飯是主糧。但是,根據國家糧食局,並非所有中國人均視米飯為主糧;中國各地的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 事實上,單字 「飯」 的廣義通常只包含「穀物糧食」,較少用於泛指食物,見《辭海》(1976) 「飯」 的首條:「穀之炊熟者皆曰飯。」《辭源》(1951,香港版) 的首條解釋相似:「五穀之炊熟者皆曰飯。」五穀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指稻、黍(栗)、稷、麥、菽(大豆) (《孟子》) ,但無論如何,這不包括任何穀類以外的食物。 「飯」字的現代用法相同,通常單字多指米飯,但在配詞時則可泛指所有食物,見《漢語大字典》(2010) :「飯:(1)煮熟的穀類食物,多指米飯……(2) 又泛指爲了滿足饑餓或食慾,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吃進的一份食物。如:早飯;中飯;一天三頓飯;飯車(運飯的車) ……。」 其他的中文譯本如何翻譯這句話呢?翻譯為「飯後」的有《和合本修訂版》、《新漢語譯本》、《聖經新譯本》和《簡明聖經》;翻譯為「晚餐後」的有《當代譯本》、《中文標準譯本》和《聖經思高譯本》;《呂振中譯本》翻譯為「吃了餅以後」;而《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更爽快利落,省卻了任何名詞,只用動詞,翻譯成:「吃過後」。 英文譯本又如何翻譯這句話呢?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以動詞翻譯,即“when/after he had supped”,例如King James Version, Third Millennium Bible和Douay-Rheims,或New Century Version的 “after they ate”;第二類以名詞翻譯,即 “after supper”或“after the supper”,例如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New Revised Standard,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New American Standard,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Holman Christian Standard, New King James Version, New Living Translation, Good News Translation和 World English Bible,或如Bible in Basic English和Complete Jewish Bible般翻譯為“after the meal”。 我不知道這節經文應如何翻譯較好,也不排除「飯」字可能已是上佳選擇;但我是廣東人,聽到「飯」字,總不會聯想起主耶穌吃的餅,而只會想到米飯,與最後晚餐的情景格格不入。 第一次領聖餐的難忘經歷,令我對聖經翻譯的興趣油然而生,也可以說是我開設這個網站的遠因。你的第一次聖餐是否同樣難忘呢? |
文章更新日期
五月 2022
文章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