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達華聖經世界的創辦人黃德光給我的名片上寫著「聖經導師」,說明了他建立這展館的目的,是教導聖經,而不是單單展覽文物或植物。他說:「希望這些展品和導賞團,可以挑旺弟兄姊妹的心!」 現代人與聖經時代的人,文化時空和語言的差異,令我們難以全面理解聖經。黃德光舉例說, אַף (希伯來文) 意思是發怒,也解作鼻孔,就像鼻孔噴出怒氣般,例如〈出埃及記〉32:11神對百姓「發烈怒」,便是這個字了。如不懂原文,便未必可感受到原來上帝怒得七竅生煙 (或準確點說,是「鼻孔生煙」)! 除了語文翻譯的問題外,生活情景的差異,也會令人難以透徹明白經文內容。例如〈馬太福音〉3:12記載施洗約翰說:「他手裏拿著簸箕 (希臘文:πτύον),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裏,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和合本)」 什麼是πτύον呢? 這個希臘字,中文譯作「簸箕」(和合本、和合本修訂版、思高譯本、呂振中譯本、牧靈聖經、聖經新譯本、現代中文譯本)、或「揚穀的杴」(中文標準譯本)、或「揚穀的叉」(環球聖經譯本、新漢語譯本、新普及譯本)、或「耙子」(簡明聖經),但單看文字,也不知道是什麼,也不會明白全句說什麼。 當時福音書的作者,很難想像二千年後的讀者,可能一生也從未親眼見過「麥子」(例如大部份住在城市的香港居民,包括我在內),也不要說什麼「簸箕」了。今天我卻第一次在展館中,見到〈馬太福音〉3:12 提到的πτύον,是一件來自耶路撒冷約公元100年的文物珍品,英文叫wood winnowing fork,是簸揚小麥的木耙 (見下圖),而不是《和合本》說的、通常是圓形的「簸箕」。這就可以明白如何「揚淨他的場」了。 新生代習慣以影像代替文字,閱讀聖經經文的意欲漸淡,是自然不過的。黃德光以前曾經想過製作佈滿「超連結」(hyperlinks)的中文聖經網上版,以影像作為補充資料;但螢光幕上的圖片或影片,總難以取代實物和現場實景。夏達華的展館,可算是他原本構思的「進化版」吧?
0 評論
作者:小標 本網站討論重點之一,是中文與其他語文比較,在聖經翻譯時會遇上什麼獨特的問題。
近代的聖經譯本,都傾向各自有不同定位,中外亦然;其中一種取向,是注重朗讀順暢,例如《現代中文譯本》,在開始計劃翻譯時,一早已決定要注重朗讀和聆聽。例如〈詩篇〉23:3,《和合本》: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現代中文譯本》改為「......走正直的路」,然後《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再改為「......走正路」。「義路」與「易路」同音,單靠聆聽實難以理解。 不過,若強求所有中文譯本都注重朗讀及聆聽,還要考慮中國各地方言的讀音,可能會令譯者百上加斤;這也許是中文獨有的難題,因為中文字有聲調之分,同音同韻但不同調,已是不同字,例如廣東話的「神」、「新」、「腎」;或普通話的「神」和「紳」。世上所有其他現代語言都沒有聲調之分,因此翻譯時較易照顧朗讀和領聽。維基百科列出世上少數有複雜聲調系統的語言,除了中文外,主要有東南亞(例如緬甸語)和中非洲的一些語言。 為什麼中文如此獨特,分這麼多個調子?最近有學者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提出,只有氣候潮濕的地方,才發展出如此複雜的聲調系統,因為濕氣令喉頭保持濕潤和富彈性,聲調才可以說得準。 是耶非耶?我在潮濕的香港出生和成長,唱歌還是經常走音,未能以一己的經驗去證實專家的論證。若有興趣研究,請閱讀他們的論文: Caleb Everett, Damián E. Blasi, and Seán G. Roberts, Climate, vocal folds, and tonal languages: Connecting the physiological and geographic dots (DOI: 10.1073/pnas.1417413112) 作者:小標 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上載了一些學者座談會的錄音,其中一集討論聖經翻譯在不同文化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值得向大家推薦。 討論的內容精選: 01分21秒:聖經譯者面對的問題 05分37鈔:阿拉伯文引起的翻譯問題 11分24秒:「神」的翻譯 21分04秒:譯者的註釋 25分09秒:「神子」的翻譯 30分50秒:「人子」的翻譯 全片長半小時,內容輕鬆,深入淺出。參與討論的學者包括:Dr. Mark Bailey, Dr. Darrell Bock, Dr. Scott Horrell, and Dr. Imad Shehadeh。
如不想看,也可以閱讀文字版本: |
文章更新日期
五月 2022
文章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