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拆家的貨源一向可疑,今年10月22日美國華盛頓的聖經博物館 (Museum of the Bible)宣布,其收藏的十六片「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殘片之中,有五片屬贗品,並即時從展覽館移走。 幾年前該博物館贊助一項研究項目,Kipp Davis博士及其他研究人員對十三片未經發表的「死海古卷」殘片作考證,發現其中幾片很可疑。去年該博物館把其中五片送到德國聯邦材料研究與測試研究所(Bundesanstalt für Materialforschung und -prüfung)檢驗,包括立體數碼顯微鏡掃描,X光熒光(X-ray fluorescence)掃描和能量色散X光光譜(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分析墨水、沉積層和沈積物的化學性質,最近得出結論,是這五片殘片顯示與古代起源不一致的特徵;換句話說,就是近代有人用墨水把字寫在古代的動物皮上的贗品。 在檢驗報告發出前,Kipp Davis博士已經懷疑,由聖經博物館收藏的十六片「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殘片之中,最少有七片可能是偽造的,並早在2017年10月出版的學術期刊Dead Sea Discoveries (ISSN: 1568-5179)中發表。在證實了有五片是偽造後,該博物館會繼續研究餘下的殘片是否屬真品。 聖經博物館的首席策展師Jeffrey Kloha博士說,這件事正好教育公眾,針對聖經文物,更應認真檢驗真偽,要以精細的檢驗方法,過程要公開透明。 第一批「死海古卷」在1947年初被發現,現在已經出土的古卷,超過十萬片收藏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 (The Israel Museum, Jerusalem)。該館和 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 合作,陸續把「死海古卷」的完整捲軸以高解像度數碼掃描,免費公開,更附英文翻譯。所有經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發表的「死海古卷」內容,主流學術界現認為應屬真跡無疑,本網誌的〈舊約抄本〉專欄也跟隨主流意見;但如將來以色列博物館和 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有其他發現,我們會立即報導。 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2018年10月22日的一篇報導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由1970年起禁止非法挖掘或買賣「死海古卷」,令之前已經出售、可轉賣的「死海古卷」殘片更受私人收藏家追捧。可能就是這個原因,讓古董拆家有機可乘,兜售偽造的「死海古卷」。 那為何私人收藏家會追捧「死海古卷」呢?也許博物館和遊客也有互相影響,推波助瀾,正如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聖經博物館的發言人David Trobisch中,他便說過:「任何知名的聖經博物館也幾乎要展出『死海古卷』吧。」 相信這次偽造事件,不單會令各國的博物館負責人在收購展品的過程中更謹慎,也令他們反思,金錢應花在購買展品,還是在研究和教育中。 聖經博物館簡介:
0 評論
香港報章《am730》今天頭版報導,在香港粉嶺,剛落成了一間私人聖經博物館,佔地二萬六千呎,擺放逾400件聖經文物,名為「夏達華聖經文物博物館」,其中「夏達華」一詞,取其希伯來語譯音,意思是研讀上帝話語的學校。記者更訪問夏達華研道中心導師黃德光。 博物館分為多個部分,其中兩個展館分別展示新、舊約時期的聖經文物。據報章報導,部份文物原屬以色列前總理貝京(Menachem Begin)的私人收藏,後來被機構買下來,形容是「可遇不可求」。 夏達華聖經文物博物館
電話:+852 62082693 電郵:info@hadavarbiblicalmuseum.org.hk Facebook: 夏達華聖經文物博物館 HaDavar Biblical Museum 辦公室地址:香港新界粉嶺崇謙堂村5A 作者:小標 本網站討論重點之一,是中文與其他語文比較,在聖經翻譯時會遇上什麼獨特的問題。
近代的聖經譯本,都傾向各自有不同定位,中外亦然;其中一種取向,是注重朗讀順暢,例如《現代中文譯本》,在開始計劃翻譯時,一早已決定要注重朗讀和聆聽。例如〈詩篇〉23:3,《和合本》: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現代中文譯本》改為「......走正直的路」,然後《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再改為「......走正路」。「義路」與「易路」同音,單靠聆聽實難以理解。 不過,若強求所有中文譯本都注重朗讀及聆聽,還要考慮中國各地方言的讀音,可能會令譯者百上加斤;這也許是中文獨有的難題,因為中文字有聲調之分,同音同韻但不同調,已是不同字,例如廣東話的「神」、「新」、「腎」;或普通話的「神」和「紳」。世上所有其他現代語言都沒有聲調之分,因此翻譯時較易照顧朗讀和領聽。維基百科列出世上少數有複雜聲調系統的語言,除了中文外,主要有東南亞(例如緬甸語)和中非洲的一些語言。 為什麼中文如此獨特,分這麼多個調子?最近有學者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提出,只有氣候潮濕的地方,才發展出如此複雜的聲調系統,因為濕氣令喉頭保持濕潤和富彈性,聲調才可以說得準。 是耶非耶?我在潮濕的香港出生和成長,唱歌還是經常走音,未能以一己的經驗去證實專家的論證。若有興趣研究,請閱讀他們的論文: Caleb Everett, Damián E. Blasi, and Seán G. Roberts, Climate, vocal folds, and tonal languages: Connecting the physiological and geographic dots (DOI: 10.1073/pnas.1417413112) |
文章更新日期
五月 2022
文章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