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光告訴我,除現有的「聖經文物展館」和「聖經植物」導賞團外,將來更會增加第三種「情景導賞」,像現場話劇般,有室內和戶外的佈景裝置,也有演員演繹聖經故事的片段,更可與遊人互動。這實在是個好建議,我十分期待!
作者:小標 聖經描述古代異地風情,現代人謹以文字理解,難免隔靴搔癢。即使遠赴羅馬、約旦、埃及、甚至耶路撒冷,如果只以遊客身份觀光幾天,也是走馬看花。或許參觀博物館可讓我們認識更多,例如以聖經為主的華盛頓聖經博物館、收藏藝術品和文物為主的梵蒂岡博物館、亞洲的天草キリシタン館(Amakusa Christian Museum)和楠仔樹腳聖經博物館、甚至是美式主題樂園的聖地體驗;但2016年在香港開設的夏達華聖經世界(Hadavar Biblical Museum),卻別樹一格,嘗試以小組導賞方式,讓遊人親身感受新、舊約情景。 建議物在1938年落成,但室內全面重新裝修,接待處簡潔優雅的設計,書香飄飄,就像北歐小鎮的文物館般,可見創辦人黃德光導師(Peter Wong)的心思。室內展館分為五區:會堂、舊約展館、新約展館、藏經閣、和模型室;室外還有聖經花園,培植聖經提及的植物品種共五十多種。 黃德光親自向我解釋上主給他的託付。他說:「在香港建造這個展館,為要幫助信徒走進聖經的場景,親自體會聖經時代的文化、生活,從而重塑聖經的故事,體驗神的話語。」他們夫婦與我談天的地方,正就在展館的中央,精緻的裝飾和兩層高的尖頂,活現新約時代的猶太會堂。黃導師提到〈路加福音〉4:16–30中,記載耶穌入到拿撒勒的會堂,站起來念〈以賽亞書〉,眾人的反應,由「定睛看他」、「稱讚」、「希奇」,到「怒氣滿胸」,要把耶穌「推下山崖」。一般釋經書簡單地解釋:「偉人在自己的家鄉總不受賞識」,但當我們坐在這個座落在粉嶺崇謙堂村的「會堂」時,卻可更深入感受,會堂中的人,都是耶穌的鄉里和長輩,「由細睇到大」,在村內看著耶穌從少長大,但耶穌竟然在會堂裡引述神蹟 (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並緊接提到以利亞被差往西頓的外邦寡婦那裡,和以利沙沒有去看以色列的痲瘋病人,反而往外邦敘利亞軍的乃縵那裡。就是因為他們是耶穌的鄉里,才立即聽得明耶穌的弦外之音,暗示鄉里有如拜偶像的人,想在耶穌身上謀取好處;當時的情況就像有個在粉嶺龍躍頭長大的年青人在祠堂向同村鄉里說一些「得罪龍躍頭長輩」的說話,他們自然「怒氣滿胸」吧。
黃德光告訴我,除現有的「聖經文物展館」和「聖經植物」導賞團外,將來更會增加第三種「情景導賞」,像現場話劇般,有室內和戶外的佈景裝置,也有演員演繹聖經故事的片段,更可與遊人互動。這實在是個好建議,我十分期待!
0 評論
讀者來函:劉俊銘先生 小標按:以下是劉俊銘先生的來函,記下了他和我在網上偶遇的片段。 作者:劉俊銘 與《聖經 ● 中文 ● 翻譯》網站創設者Bill Chan(小標) 認識並非偶然。 由於參與信望愛資訊中心的聖經校閱事工,為了補存1823年馬禮遜翻譯的《神天聖書》的殘頁,在網上與這個網站的小標相識,感謝神!通過他與在澳洲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的教授Dr. Kenny Wang幫忙,找到了完整的該頁。在此分享參與聖經網頁校閱及與小標在主裡同工的經歷。 參與信望愛網站聖經校閱事工 信望愛資訊中心可說是靈糧的超級市場, 這個網站由蔡哲民弟兄及陳鳳翔姐妹 (夫婦) 設立。網站資料豐富,提供了許多的聖經版本 (包含多種語言)、珍本聖經數位典藏、讀經進度表、聖經度量衡換算、地圖、影像、電子報……可說是琳瑯滿目。 信望愛資訊中心也提供伺服器供多個福音機構架設網站,我由於參與台灣的鄉村福音佈道團的網站事工而與蔡弟兄認識。 信望愛資訊中心上豐富的資訊成了我個人的靈糧供應站,我每天以這網站的電子聖經網頁及註釋並配合紙本聖經做個人靈修。多年來,若是看到網頁有任何的錯誤或缺失,不論大小細微,都會提報給蔡弟兄或負責的同工,蔡弟兄都會不厭其煩的審查我的每一個提報,我也就自然由讀者變成了信望愛網站的非正式同工。 去年底,在信望愛資訊中心上發現有馬禮遜翻譯的《神天聖書》,出於好奇心,讀了創世記前幾章,發現中文的底子並沒有自認的那麼差。但是,網上的電子版《神天聖書》才剛剛輸入完成,需要有人校閱後才能正式宣告上線,蔡弟兄也就把《神天聖書》校閱的工作交給我了,由我自己修改更正。 本來以為接下這項校閱的工作很簡單,不需花大腦,只需要比較珍本聖經典藏的紙本影印與電子版即可。但事實上,這工作卻比我想像的困難,就舉其中幾個例子:
網上同工連結 有了小標的郵電地址,我不放過這一絲線索,立即與小標聯絡。我很快得到回覆,但是他也與我同樣,無法找到完整的那一頁。小標很熱心的透過他認識的人,很快就傳來了好消息,在澳洲的Dr. Wang 找到了完整的一頁 (見下圖)。真是感謝神,本來殘缺不全的經文,得以復原。 感想 〈箴言〉3:5-6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曾有機會與一位退休的老牧師談話,他分享他的人生經歷,「只要忠心的服事,即使是人所看不起眼的事工,神也會一步一步引領,把事工的領域開闊。」的確如此,我本來只是在讀經靈修時,若發現有什麼錯誤或不妥之處,就提出來。雖然只是個不起眼的事工,但是積少成多,蔡弟兄還特別來信告知,他在信望愛的董事會上提出我所做的事工。感謝神,祂開闊了事工的領域,讓我有機會參與聖經校閱的事工。 〈歌林多前書〉12:27 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 在當今網路科技的時代,基督肢體的互動已經擴展到全世界,為了神國的事工,有許多的人才資源可以尋求協助。若不是小標與 Dr.Wang的協助,我的知識與能力實在無法補全那不完整的網頁。 〈提摩太後書〉3:16-17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在每個世代,有許許多多默默服事的人,把神的話語以不同的媒介傳承了下來,由所知最早抄寫在羊皮的死海古卷到近代因著印刷術的發明,聖經得以大量發行,也被翻譯成各種的語言,讓更多人可以聽到神的話語。在這個網路媒體通行的時代,又有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基督徒,他們又把各種翻譯本的聖經數位化移到網上。 因為這些人的付出,我們才能在電腦銀幕或手機上讀聖經,許多聖經版本也得以保存。 香港歷史博物館現正舉行「英華書院創校二百年歷史展覽 ── 傳道授業在香江」,該書院由英國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宣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創立。該展覽除展出該書院的文獻外,也展出多冊當年出版的珍本聖經,萬勿錯過。 其中一本展出的是1826年出版的新約全書,書名是《我等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下圖),由馬禮遜由原文翻譯成文言文(當時稱「深文理」,有別於半文言半白話的「淺文理」)。英華書院(Ying Wa College)在1818年由馬禮遜和另一位英國倫敦傳道會宣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一起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創辦,所以這版本的聖經封面注明「嗎𠯿呷英華書院藏板」。 1839年,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 將馬六甲英華書院及其印書廠的中文活字排版用的鉛字和印刷機器,遷往香港,這是為西人鑄造的中文鉛字傳入中國之始,比起米憐的兒子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和其他宣教士 (包括麥都思 Walter Henry Medhurst)1843年在上海創建的「墨海書館」還要早;墨海書館是上海最早的擁有西式漢文鉛印活字設備的印刷廠。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刷機器遷往香港的時間,比大清簽訂《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給英國更早幾年,當時香港還是大清管治的地方! 在該展覽展出的另一本聖經,是1855年出版的舊約全書(下圖),後稱「委辦譯本」,以文言文(深文理)翻譯,譯者有多位,其中包括米憐的兒子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展出的版本由香港英華書院印刷。 該展期至2018年12月5日,地點: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英華書院由馬禮遜以「溝通中西文化,培育傳道人才」為宗旨創校,於1843年由馬來西亞遷至香港,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學校。書院與翻譯聖經、印刷和傳教息息相關。 是次展覽還包括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藏品、由英華書院印刷的十九世紀傳教刊物等,展示該書院在傳道及教育事業方面的貢獻。 相片由讀者 V. Chen 女士在展覽現場拍攝,蒙允許刊登。
古董拆家的貨源一向可疑,今年10月22日美國華盛頓的聖經博物館 (Museum of the Bible)宣布,其收藏的十六片「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殘片之中,有五片屬贗品,並即時從展覽館移走。 幾年前該博物館贊助一項研究項目,Kipp Davis博士及其他研究人員對十三片未經發表的「死海古卷」殘片作考證,發現其中幾片很可疑。去年該博物館把其中五片送到德國聯邦材料研究與測試研究所(Bundesanstalt für Materialforschung und -prüfung)檢驗,包括立體數碼顯微鏡掃描,X光熒光(X-ray fluorescence)掃描和能量色散X光光譜(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分析墨水、沉積層和沈積物的化學性質,最近得出結論,是這五片殘片顯示與古代起源不一致的特徵;換句話說,就是近代有人用墨水把字寫在古代的動物皮上的贗品。 在檢驗報告發出前,Kipp Davis博士已經懷疑,由聖經博物館收藏的十六片「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殘片之中,最少有七片可能是偽造的,並早在2017年10月出版的學術期刊Dead Sea Discoveries (ISSN: 1568-5179)中發表。在證實了有五片是偽造後,該博物館會繼續研究餘下的殘片是否屬真品。 聖經博物館的首席策展師Jeffrey Kloha博士說,這件事正好教育公眾,針對聖經文物,更應認真檢驗真偽,要以精細的檢驗方法,過程要公開透明。 第一批「死海古卷」在1947年初被發現,現在已經出土的古卷,超過十萬片收藏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 (The Israel Museum, Jerusalem)。該館和 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 合作,陸續把「死海古卷」的完整捲軸以高解像度數碼掃描,免費公開,更附英文翻譯。所有經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發表的「死海古卷」內容,主流學術界現認為應屬真跡無疑,本網誌的〈舊約抄本〉專欄也跟隨主流意見;但如將來以色列博物館和 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有其他發現,我們會立即報導。 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2018年10月22日的一篇報導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由1970年起禁止非法挖掘或買賣「死海古卷」,令之前已經出售、可轉賣的「死海古卷」殘片更受私人收藏家追捧。可能就是這個原因,讓古董拆家有機可乘,兜售偽造的「死海古卷」。 那為何私人收藏家會追捧「死海古卷」呢?也許博物館和遊客也有互相影響,推波助瀾,正如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聖經博物館的發言人David Trobisch中,他便說過:「任何知名的聖經博物館也幾乎要展出『死海古卷』吧。」 相信這次偽造事件,不單會令各國的博物館負責人在收購展品的過程中更謹慎,也令他們反思,金錢應花在購買展品,還是在研究和教育中。 聖經博物館簡介: 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對新約成典的過程,帶來新的思維。 十五世紀中開始,活字印刷術對歐洲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從此知識不再是權貴的專利,人人都漸漸接受新思維,間接也打開了正典研究的新一頁。雖然活字印刷術早幾百年前已在中國出現,但歐洲文字只需二十多個字母組合,每個字模可廉價大量生產,大大降低了製版和印刷的成本,加速各種意見的傳播,印刷術對歐洲的沖擊比同類技術對中國影響來得急速和強烈得多。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就是在印刷術剛剛開始發展時出生,而他自己對新約正典的個人意見,也隨著他以德文翻譯的聖經印刷本廣泛流傳。他翻譯的新約在1522年9月出版,其目錄把新約的其中23卷書列出並順序編號,由「1.馬太福音」開始,到「23.約翰三書」,但之後的〈希伯來書〉、〈雅各書〉、〈猶大書〉、〈啟示錄〉卻沒有編號,而且前面有編號的23卷書和後面的四卷書之間有空格分開。 英格蘭的威廉.丁道爾 (William Tyndale, 1494–1536),因受馬丁路德的啟發,把聖經翻譯成英語,最後以「私譯聖經」的罪名被處死。正如馬丁路德翻譯的新約一樣,丁道爾的目錄把新約的其中23卷書列出並順序編號,由「1.馬太福音」開始,到「23.約翰三書」,但之後的〈希伯來書〉、〈雅各書〉、〈猶大書〉、〈啟示錄〉卻沒有編號。 雖然馬丁路德和丁道爾都對上述四卷書有質疑,但他們畢竟接受這四卷書是正典。1536年,就是丁道爾因「私譯聖經」罪名處死的同年,法國的約翰.加爾文(Jean Calvin,英文:John Calvin,1509–1564)的Institutio Christianae religionis (《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出版,他認為,新約書卷的權威,並非依靠教會頒布的法令,卻是全靠聖靈的內部見證,而這是建基於書卷的內容。 面對以上風波,在1545至1563年間,史上第19次大公會議舉行,名為特倫托會議(或譯:圖靈托、天特、特利騰、脫利騰,英文:Council of Trent),因為在北意大利的特倫托(Trento)舉行,目的是對抗馬丁路德、加爾文等發起的宗教改革,並乘機改革教會陋習。會議在1546年4月8日以投票決定聖經舊約和新約的正典書目。 第19次大公教會在1563年完結,同年英格蘭聖公會(Church of England)宣告《三十九條信綱》(Thirty-nine Articles),第6條列出正典名單。雖然英格蘭聖公會只是新教的其中一個宗派,但《英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由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末,對整個英語世界,甚至其他地方,都有重大影響;因此,《三十九條信綱》對正典的發展也佔一席位。
|
文章更新日期
十二月 2020
文章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