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如果不算是譯經,那麼這計劃有甚麼目的?
|
計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在翻譯聖經的過程中,若目標語(譯入語)正處於發展蓬勃的時期,譯者會碰到甚麼挑戰和機遇?
語文隨着時代演變,但步伐總會時快時慢。《官話和合譯本》在1890年至1919年期間翻譯,清末民初期間,白話文運動剛起步,譯者面對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們現在如何可以親身體驗昔日譯者遇見的挑戰和機遇呢?今天的官話白話文已發展成熟了,即使我開啟一個全新的聖經中文翻譯計劃,也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在這個客觀背景下,「現代粵文計劃」便誕生了。 為甚麼我想經歷這種體驗呢?這是因為過去幾個世紀,其他語文也曾經歷過!舉例說,The Tyndale Bible 和 King James Version 在十六和十七世紀誕生,當年英文也經歷巨變。甚麼巨變呢? 在十三世紀的英國,貴族用法文交談,法庭文件用「法律法文」(Law French),宗教和學術文章則用拉丁文寫作……英文的地位可想而知。但短短的幾百年之後,莎翁(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和上述兩本聖經英譯本,就像雙頭馬車,攜手帶領英文登大雅之堂。 比照民初的白話文運動,梁啟超、胡適等先鋒,以及《官話和合譯本》,又可否算是雙頭馬車呢?我不知道,但我打算做個實驗,挑選一種正處於發展期的語言或方言,用來翻譯聖經,把過程紀錄下來,與眾人分享,讓大家一起想想,聖經翻譯和語文發展之間的關係。 就是說,這項計劃,焦點是「語文」,而不是「經文」! 因此,這個實驗,成果不重要,過程才是最重要。所以各位將會見到的譯本,註釋很詳細,就是為了紀錄我這個實驗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