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聖經翻譯史
精 華 編
635
|
景教教士早於唐太宗年代已帶經來華,並可能已翻譯新約全書,可惜手稿已失傳。
|
1305
|
1704–1707
|
清朝康熙帝在位初期,對西方文化交流態度寬鬆,晚年卻抵制西方宗教,就在這短短的開放期,白日昇差不多完成新約全書的翻譯,這是現存最古舊的中文新約譯本。
|
1700s–1800s
|
這段時期來華譯經的教士,最矚目的是來自法國的賀清泰,他以官話白話文翻譯新約全書和大部份舊約的賀清泰。不過,接着在十九世紀來華的譯者,卻差不多全是新教的基督徒,與十七、十八世紀清一色是天主教徒的情況相反。
這個看似「天主教和新教交接」的現象,其實主要原因是「日不落國」或全球霸主的地位,已由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和幾百年前的西班牙帝國,轉到十八世紀的大英帝國;昔日頂尖的科學、文學、宗教研究以拉丁文和法文交流,現已改為英文;以前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法國人主導,現已變成操英語的英美人士。 1800年代初,英語勢力在傳音事工上踏入高峰。大英及海外聖書公會在1804年成功,誓要全世界人都可以接觸聖經。1806年美國麻省(Massachusetts)威廉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發生「乾草堆禱告會」(Haystack Prayer Meeting)事件,大學生立志向亞洲傳福音。1816年美國聖經公會成立。這些事件,激發隨後百年,許多操英語的基督徒往海外傳教和譯經。 |
1890–1919
|
十九世紀來華的譯者,來自不同宗派,引起不少看紛爭;期後大家都希望合力重譯一本各宗派都可以接受的譯本。1890年在華傳教士大會中決議合作,譯本名為《和合譯本》,於1919年出版,當中經歷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此譯本後稱《和合本》。
|
1919–1960s
|
這段期間,可能戰亂比和平的時間更多,但仍有不少人繼續譯經的事工。詳情見這裏。
|
1970s–1980s
|
新時代開始醞釀新思維,而語言、句法、詞彙也隨着科技、貿易和金融急速發展而變化,許多人已覺得幾十年前的《和合本》很難讀懂;要求信徒學習神的話語前先要提昇自我語文能力,也似乎說不過去。有關這段時期的譯經事工,見這裏。
|
最近三十年
|
社會資源豐富,電腦發展一日千里,以前譯者花一天的努力,現在可能幾秒鐘便可辦妥。有關這段時期譯經事工翻天覆地的轉變,見這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