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 中文 翻譯
  • 首頁
  • 認識聖經
    • 聖經由來 >
      • 聖經如何分章節?
      • 何謂「正典」
      • 何謂約
      • 舊約聖經由來 >
        • 妥拉 Torah
        • 先知書 Nevi'im
        • 文集 Ketuvim
      • 舊約抄本 >
        • 死海古卷
        • 納什蒲草紙抄本
        • 開羅藏經庫殘篇
        • 開羅先知書抄本
        • 阿勒坡抄本
        • 列寧格勒先知書抄本
        • 列寧格勒抄本
        • 亞比薩古卷
      • 新約聖經由來 >
        • 福音書
        • 歷史書
        • 保羅書信/教牧書信
        • 希伯來書
        • 普通書信/大公書信
        • 預言書
        • 人物介紹 >
          • 馬吉安
          • 殉道者游斯丁
          • 愛任紐
          • 俄利根
          • 穆拉多利殘篇
          • 特土良
          • 米蘭敕令
          • 優西比烏
          • 亞他拿修的復活節函
          • 耶柔米
          • 奧古斯丁
          • 馬丁路德
          • 丁道爾
          • 加爾文
          • 保祿三世召開特倫托會議
          • 柏迦宣告三十九條信綱
      • 新約抄本 >
        • 亞歷山大經文類型
        • 凱撒利亞經文類型
        • 拜占庭經文類型
        • 西方經文類型
        • 西奈抄本
        • 亞歷山大抄本
        • 梵蒂岡抄本
      • 新約經外文獻
    • 中文聖經翻譯史
  • 選擇聖經
    • 常用譯本 >
      • 現代中文譯本
      • 和合本
      • 和合本修訂版
      • 聖經思高譯本
      • 呂振中譯本
      • 聖經新譯本
      • 當代譯本
      • 新普及譯本
      • 新漢語譯本
      • 環球聖經譯本
    • 譯者介紹 >
      • 外籍中文聖經譯者
      • 華人聖經譯者
      • 外文聖經譯者
    • 翻譯方針 >
      • 楊格非譯本
      • 和合本 >
        • 和合本翻譯委員會1891年翻譯原則
      • 和合本修訂版
      • 聖經思高譯本
      • 呂振中譯本
      • 現代中文譯本
      • 聖經新譯本
      • 新普及譯本
      • 新漢語譯本
      • 環球聖經​譯本
    • 出版機構 >
      • 聯合聖經公會
      • Biblica
      • 香港聖經公會
      • 香港思高聖經學會
      • 漢語聖經協會
      • 環球聖經公會
      • 台灣聖經公會
  • 閱讀聖經
    • 網上聖經
    • 聖經手機程式
    • 聖經印刷本
    • 早期聖經譯本
    • 聖經書卷目錄
  • 翻譯聖經
    • 翻譯漫談
    • 延伸閱讀
  • Blog
  • 網站背景
    • 網站導航
    • 我是誰?
    • 信仰立場
    • 參考資料
    • 網站起源
    • 友好連結
  • English
    • Privacy Policy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出生於艾斯萊本(Eisleben,位於現今的德國境內)。他在1517年發動宗教改革,在教堂門前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全名《關於贖罪券的意義及效果的見解》(拉丁文: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反對當年教會售賣贖罪卷歛財,結果被絕罰(excommunication),即被逐出教會。但教會的打壓反而令宗教改革浪潮更快蔓延整個西歐,於是由十六世紀起,西方教會分裂為不同的宗派,除了馬丁路德的「路德宗 (或稱信義宗)」外,還有加爾文(Calvin)的「改革宗 (或稱歸正宗)」、「重洗宗」(Anabaptism)、和英格蘭的「聖公宗」等;甚至接著的幾百年,仍不斷有新的宗派誕生,例如「浸信宗」、「循道宗」、「五旬宗」等。而原本的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由於英王享利八世(Henry VIII)為了自己可以離婚而與羅馬教宗決裂,所以英語世界稱呼大公教會時通常會加上「羅馬」(即 Roman Catholic Church)。至於中文由「大公」變成「天主教」,則只是翻譯的問題:「天主」是沿自明朝來華的耶穌會教士利馬竇(Ricci)所取的譯名。

十六世紀前,聖經只有拉丁譯本,平民看不明,聽不懂。馬丁路德把聖經翻譯成德語,讓大眾以母語理解聖經,間接把德語由德意志民族的口語提升為具文學地位的書寫語文,情況正如十七世紀初的《英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幫助提升英語在英格蘭的地位一樣。

馬丁路德翻譯的新約在1522年9月出版,其目錄把新約的其中23卷書列出並順序編號,但之後卻有4卷書沒有編號,而且前面有編號的23卷書和後面的四卷書之間有空格分開:
​
  1. 馬太福音
  2. 馬可福音
  3. 路加福音
  4. 約翰福音
  5. 使徒行傳
  6. 羅馬書
  7. 哥林多前書
  8. 哥林多後書
  9. 加拉太書
  10. 以弗所書
  11. 腓立比書
  12. 哥羅西書
  13. 帖撒羅尼迦前書
  14. 帖撒羅尼迦後書
  15. 提摩太前書
  16. 提摩太後書
  17. 提多書
  18. 腓利門書
  19. 彼得前書
  20. 彼得後書
  21. 約翰一書
  22. 約翰二書
  23. 約翰三書
​
  • 希伯來書
  • 雅各書
  • 猶大書
  • 啟示錄
馬丁路德認為,雖然〈希伯來書〉、〈雅各書〉、〈猶大書〉、〈啟示錄〉仍屬於正典,但卻屬於次等的書卷。他的譯本在每卷書前都加插了簡介,而對以上的4卷書,他在簡介中說:〈希伯來書〉有關悔改的說法與保羅的教導不符;〈雅各書〉是毫無價值的書信,而且「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與保羅的「因信稱義」不符;〈雅各書〉1:14-15 引述次經《以諾書》(Book of Enoch)而所以有問題;〈啟示錄〉則充滿不屬使徒的異象((Bruce, 1988, 第242頁;Metzger, 1987, 第243頁)。

新約成典的路,在中世紀時原本已塵埃落定,但到了馬丁路德的時代,卻又起了波折。這個波折的下一頁,見:〈丁道爾〉。
返回〈新約聖經由來〉
聖經由來
聖經中文譯本編年紀
翻譯聖經
常用中文聖經譯本
聖經譯者
聖經出版
網上聖經
聖經手機程式
珍本聖經
網誌 blog
網站導航​
聯絡我.轉載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