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現代粵文譯本》翻譯方針
參考書列表
|
我在翻譯過程中曾經參考的書目 (註釋將會沿用以下縮寫):
|
原文底本
|
《聖經.現代粵文譯本》的新約底本是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4th revised edition (UBS4),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93) [ISBN: 3438051109] 及 Nestle-Aland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27th edition (NA27) 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ISBN: 3438051001]。這不是最新版本;最新的是 UBS5 和 NA28,但暫時我仍在用舊版。我只懂很少希臘詞彙,所以我用了很迂迴曲折的方法處理,詳情見此。
為免誤會,謹此聲明:我在翻譯的過程中,完全沒有參考香港聖經公會出版的《新廣東話聖經》。 |
翻譯取向
|
《聖經.現代粵文譯本》的基本翻譯取向,重視表達聖經當年的時代、地理和文化背景,讓讀者代入原文作者的當年的時空研讀經文,而不應以現代華人的眼光詮釋內容。不過,這不代表我會接受「歐化文法或句式」;相反,我很注重文句流暢,尤其是經文中的人物對話,一方面要配合原文語氣,但另一方面也要顧及粵語的語氣。
整體的翻譯取向,以準確傳達原文為首要原則。我對希臘文甚至稱不上略知皮毛,所以我在翻譯的過程,參考了 NET Bible 的註釋和一些釋經著作。這些參考資料,我在經文註釋中引述出處。 近幾十年,凡談到聖經翻譯,人人都說要用尤金.奈達(Eugene A. Nida)的動態對等或功能對等,但「對等」的程度,卻始終有不同的取向。整體來說,我傾向對具有實質意思的字詞或短句,以較貼近原文的形式翻譯;但一些虛詞(function words),例如連接詞或副詞,則要按粵語的習慣處理。例外的情況是,當粵語本身的詞彙或習慣容易引起誤會時,才會考慮以另一方式表達。粵語的文法和句子結構靈活多變,間中有些在官話白話文譯本中須要增刪或改寫的經文,有時粵語也可能可用較貼近原文的形式處理。最終目的,是希望譯文既可用作深入考究經文,也可便於朗讀和聆聽。 經文盡量保留原文詞彙和句子的色彩、情感、含意和修辭,特別注重表達原文的人物對話的語氣。若原文語帶雙關,而粵語未能表達,則會在註釋交代。 |
讀者對象
|
《聖經.現代粵文譯本》的對象包括主內信徒,但同樣也包括對信仰全無認識的讀者。所以,譯文會盡量避免採用一些只有信徒才完全理解的詞彙。
不過,此譯本對讀者(不論是否信徒)的中文語文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粵語白話文」不等同「口頭俗話」,我不會為遷就語文能力欠佳的讀者而調整詞彙或句型。此外,我期望譯文忠實呈現二千年前耶穌基督生活地方的狀況,因此也期望讀者對當時羅馬帝國的歷史、文化和地理背景已有基本認識。 以上的原則,無可避免會略帶矛盾,以下例子可作說明:
|
粵語詞彙、語法;標點符號
|
《聖經.現代粵文譯本》務求採用標準粵語詞彙和語法。鑒於目前未有公認的「規範粵語」,我在「翻譯」的過程中,或多或少也在嘗試建構「規範粵語」。我持守的基本原則如下:
|
粵語漢字
|
粵語漢字至今仍未有完整及標準的方案。《現代粵文譯本》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建議一套完整的方案,讓將來打算建立標準方案的學者參考。我建議的粵語漢字方案如下:
|
聖號、宗派等
|
本網站尊重世上任何宗教或信仰立場,不分天主教 (公教)、東方基督教 (正教/東正教)、新教 (更正教)。我的《聖經.現代粵文譯本》也一樣,對象是所有人,所以我選擇詞彙時,不會先考慮某一詞語是否源自天主教、東正教或新教的中文聖經,反而我更著重該詞語在粵語羣體的用法。我期望本自任何背景的信徒及未信的讀者,也看得明白、看得舒服。
神的聖號,不論中譯、英譯,過去數百年,討論不斷 (詳見此)。我選用「神」(不加空格在前) 而不用「上帝」,因為儒家四書五經中所指的「上帝」,顯然不是指聖經中的三一神。如上所述,基本原則是避免選用帶有強烈中國典故的詞語,所以不用「上帝」。三位一體的真神,其中我選譯「聖靈」而不是「聖神」,主要是因為我已選用了「神」,所以不想重用同一個中文字。 《聖經.現代粵文譯本》暫時只有新約,因此詞彙的選擇也以新約的時代 (即大約二千年前) 和當地 (巴勒斯坦一帶) 為主要的考慮因素,而不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例子如下 (首先列出《聖經.現代粵文譯本》用詞,括號中是《和合本》和《聖經思高譯本》的用詞):
|
書卷名稱、人名、地名、代詞、度量衡等
|
聖經書卷名稱同時用《和合本修訂版》和《聖經思高譯本》的譯名。
人名會參考《和合本修訂版》、《環球聖經譯本》和《新漢語譯本》的譯名,若這三本譯本不一致時,則會選其一,並在註釋中解釋。不過,一些現代常見的人名 (例:Elizabeth),則首選採用香港政府的標準譯名 (例:伊利沙伯)。不過,香港政府經常為洋人官員取漢名,這些漢名不視作「音譯」,所以在譯經時不會採用。 現代通用的地名 (例:意大利) 採用粵語通用譯名,如廣州、香港、澳門三地有不同譯名,則以香港最通用的譯名為準。如該地名今天已不存在,則沿用《和合本修訂版》、《環球聖經譯本》和《新漢語譯本》的譯名,若這三本譯本不一致時,則會選其一,並在註釋中解釋。 粵音的代詞不分性別,即:「我」、「你」、「佢」,所以「佢」可指男女。有些譯本採用神聖代詞(deity pronouns),例如部份英文譯本用大階字母代詞 Him 和 His,或部份中文譯本的「祂」。不過,正如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的序言表示,希伯來文和希臘文沒有「大階字母代詞」這種做法,部份古代的英文譯本也沒有,所以English Standard Version不會這樣做。同樣,《聖經.現代粵文譯本》也不會用神聖代詞,「你」和「佢」可以指主基督。 度量衡制度採用聖經時代之單位,通常以音譯的方式把單位翻譯出來。如有需要,會把換算成現代國際通用單位的數值放在註釋。 |
經文標題
|
聖經原文沒有標題。
一般聖經譯者都會自行加上標題,但在編寫標題時,通常只會考慮書卷結構和經文內容,純粹為了讓讀者更易了解標題下的經文。 這譯本的標題卻有點不同,標題的目的,除了上述各項外,還同時考慮視覺效果,盡量用標題把經文分隔成每一個長短適中的段落,讓讀者閱讀時感到輕鬆寫意,也更易培養每日讀經的興趣,例如每日讀經的內容,以標題來數算,而不是以長短參差的章節計算。 當衡量每個段落的長短時,我不會單看字數,而是更重視每段經文盛載的訊息量和難度。當然,也要重視經文結構和內容,不會謹為了維持每個段落的長短一致而強行分折相關的內容或合併無關的經文。 |
榮耀神
|
近代的聖經譯本,翻譯員、編輯和顧問人數動輒過百。我這個近乎「二次翻譯」的譯本,實在不敢比擬。不過,神總是利用滿身缺陷的東西來榮耀他的大能。謹此謙卑地把《聖經.現代粵文譯本》獻給神;求神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