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不討論的舊約問題
本網站不討論舊約聖經各書卷的作者身份及成書年份,因為涉及複雜的神學和鑒別學問題,未能三言兩語解釋,也超出本網站的範圍。下文舉例解釋我們不討論這些問題的原因。
「五經」的作者
|
就以「摩西五經」或「梅瑟五書」(the Five Books of Moses)為例,起碼〈申命記〉最後的一小部份,提到以色列人為摩西的離世哀哭了三十日等內容,難道也是摩西親手寫的嗎?既然「摩西五經」必定有一部份不是他親手寫,所以我們必須問,究竟還有多少不是摩西寫的?是誰寫?何時寫?
若從聖經找答案,其中一個可靠線索記載於〈列王記下〉22:8,在公元前621年,猶大國的約西亞王(King Josiah)下令重修聖殿時,大祭司發現了「律法書」(the Book of the Law),書記把「律法書」的內容讀出,王和他的臣僕便立刻認出這是神的話語,而不謹謹是古舊文獻(〈列王記下〉22:13-19)。有學者認為,當時發現的「律法書」,就是〈申命記〉了(ISBE, 1995, “Bible–canonicity”)。如果接受上述學者的說法,則證明了在公元前621年之前,不單〈申命記〉,甚至可能五經的許多其他內容也流傳已久,以致尋回〈申命記〉時,大家都立刻認出,並接受這是神的話語。 不過,今天我們讀到的五經,在摩西時代是否已成形,還是後世人彙集、編輯、甚至重寫而成的作品,卻仍然是學術辯論的題目。許多鑒別學的學者認為,今天五經的內容,其實源自四份不同的歷史作品,分別為:(1) J底本(即稱神為 Jehovah 的底本)、(2) E底本(即稱神為 Elohim 的底本)、(3) 上述在聖殿發現的〈申命記〉 (Deuteronomy) 的D底本、及 (4) 聖殿被毀後重構的P底本(Priestly Code) (ISBE, 1995, “Bible–canonicity”)。J 及 E 底本可能在公元前十世紀已出現(EB, 2013, “Biblical literature”)。這些底本合併和編輯成五經,是以斯拉時代 (公元前五世紀) 的事,而不是摩西時代(公元前十幾世紀) 的事。在猶太人被擄 (公元前六世紀) 之前的權威書卷,可能只有古舊的約書和D底本而已 (ISBE, 1995, “Bible–canonicity”)。 |
歷史書、先知書
|
「歷史書」和「先知書」的問題更複雜。例如〈約書亞記〉、〈撒母耳記上〉及「後先知書」,傳統認為其書名便是作者的名字,例如〈約書亞記〉的作者便是約書亞,如此類推。〈士師記〉的作者可能是撒母耳,但〈撒母耳記下〉的作者卻不是他,可能是撒布得(Zabud)。〈列王記上、下〉的作者不詳,可能是多位先知合併的作品。約書亞是公元前十五世紀的人物,撒母耳生於公元前十二世紀末,如果上述的先知書是他們親筆寫的,則代表這些書卷早在公元前千多年前已成書。
不過,鑒別學的學者則認為,公元前十二世紀或之前的以色列文學,只會殘傳一些詩歌 (例如記載於〈士師記〉5:2-31 的「底波拉之歌」,the Song of Deborah),真正的歷史著述,只在大衛年代 (公元前十一世紀末) 才開始。由於「前先知書」有著〈申命記〉(Deuteronomy)的色彩,所以應是約西亞王(King Josiah)以後,即公元前七世紀或以後的著作。即使是小先知書,也不一定是該十二位先知的著作,例如〈約珥書〉(Joel),其內容假定了祭司律法存在,所以應是猶太人被擄(公元前六世紀)後的著作,而不是約珥在生時(公元前九世紀)的著作(ISBE, 1995, “Bible–canonicity”)。〈但以理書〉則應該是公元前167至164年之間的作品,因為作者知道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es)於公元前167年褻瀆聖殿一事,但又沒有提及公元前164年恢復聖殿崇拜一事(EB, 2013, “Biblical literature”)。 無論如何,舊約的每卷書都在不同的年份成書,是不爭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