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的著作、羅明堅的著作

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可算是家喻戶曉的名字,北京有利瑪竇墓,香港有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Ricci Hall),澳門有利瑪竇銅像,肇慶、韶關也有他的足跡。他也是世上第一位把 Jesus(意大利文:Gesù)譯作中文「耶穌」的人,從此再沒有人用「移鼠」、「熱所」、「西氏」這幾個譯名稱呼基督了。究竟他來華做過什麼,讓華人世世代代都記得?他的同工羅明堅又是誰呢?
利瑪竇是耶穌會士(Jesuit),而創立於十六世紀的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對羅馬天主教改革和海外宣教不遺餘力,最先來華的耶穌會士,除了他之外,還有羅明堅(Michel Ruggieri, 1543–1607)。羅明堅最初在1579年抵達澳門,專心攻讀漢語,當時澳門剛剛在兩年前才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三年後利瑪竇也到埗,與羅明堅一起學習漢語。
他們兩人雖然沒有翻譯聖經中任何書卷,但卻把聖經中最重要的詞匯譯成中文,沿用至今,貢獻良多,例如 (李新德,2005,2010):
上述「1584年」指羅明堅著的《新編西竺國天主實錄》,此書初稿在1581年以拉丁文寫成,三年後經修改和澳門華人協助下譯成漢語,所以稱為《新編》,是明朝第一本以漢語寫的教義書籍,在1584年11月在廣州由傳教士自己購置的機器印刷,凡來教堂參觀的明朝官員,都獲贈幾本,一年間送出幾千冊 (《利瑪竇與肇慶特輯》,2008,第53頁)。
後來再羅明堅獲另外三位耶穌會士陽瑪諾(Manuel Dias, also known as Emmanuel Diaz)、費奇規(Gaspar Ferreira)、孟儒望(João Monteiro)協助,修訂《新編西竺國天主實錄》,並重新命名為《天主聖教實錄》,掃描本見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處。由於孟儒望在1637年才來華,所以估計《天主聖教實錄》刻本印刷日期應在1637年或之後。上文的「1637年」,就是指《天主聖教實錄》刻本。
請大家不要混淆另一本同期書籍,雖然書名相似,叫《天主實義》,但卻是另一本著作,作者是利瑪竇。他寫這本書時,有參考羅明堅的著作,但大體而言是新的著作。利瑪竇在1596年10月在南昌完成《天主實義》初稿,1599年在南京印刷初版,1603年在北京和杭州重刻印製 (見下文參考資料)。《天主實義》內容提到天主是唯一真神,人若信主可進天國,當守聖日等;後來被乾隆皇帝收錄在《四庫全書》中,並有蒙、滿、朝鮮、越南及日文譯本。
從1584年的《新編西竺國天主實錄》,1603年的《天主實義》,到1637年的《天主聖教實錄》中翻譯的詞匯,可見他們兩位來華傳教的策略,由十六世紀末自稱「天竺國僧」(借佛教詞匯) 轉為十七世紀初避用佛家詞匯、改穿儒服、自視「西儒」(李新德,2005;徐光台,1998,2005)。
利瑪竇是耶穌會士(Jesuit),而創立於十六世紀的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對羅馬天主教改革和海外宣教不遺餘力,最先來華的耶穌會士,除了他之外,還有羅明堅(Michel Ruggieri, 1543–1607)。羅明堅最初在1579年抵達澳門,專心攻讀漢語,當時澳門剛剛在兩年前才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三年後利瑪竇也到埗,與羅明堅一起學習漢語。
他們兩人雖然沒有翻譯聖經中任何書卷,但卻把聖經中最重要的詞匯譯成中文,沿用至今,貢獻良多,例如 (李新德,2005,2010):
- 1584年:熱所 ➔ 1603年:耶穌 ➔ (現今相同)
- 1584年:天主 ➔ (1603年相同) ➔ (現今天主教相同,新教稱神或上帝)
- 1584年:啞當 ➔ 1603年:亞當 ➔ (現今相同)
- 1584年:梅色 ➔ 1603年:每瑟 ➔ 現今:梅瑟 / 摩西
- 1584年:媽利呀 ➔ 1637年:瑪利亞 ➔ 現今:瑪利亞 / 馬利亞
上述「1584年」指羅明堅著的《新編西竺國天主實錄》,此書初稿在1581年以拉丁文寫成,三年後經修改和澳門華人協助下譯成漢語,所以稱為《新編》,是明朝第一本以漢語寫的教義書籍,在1584年11月在廣州由傳教士自己購置的機器印刷,凡來教堂參觀的明朝官員,都獲贈幾本,一年間送出幾千冊 (《利瑪竇與肇慶特輯》,2008,第53頁)。
後來再羅明堅獲另外三位耶穌會士陽瑪諾(Manuel Dias, also known as Emmanuel Diaz)、費奇規(Gaspar Ferreira)、孟儒望(João Monteiro)協助,修訂《新編西竺國天主實錄》,並重新命名為《天主聖教實錄》,掃描本見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處。由於孟儒望在1637年才來華,所以估計《天主聖教實錄》刻本印刷日期應在1637年或之後。上文的「1637年」,就是指《天主聖教實錄》刻本。
請大家不要混淆另一本同期書籍,雖然書名相似,叫《天主實義》,但卻是另一本著作,作者是利瑪竇。他寫這本書時,有參考羅明堅的著作,但大體而言是新的著作。利瑪竇在1596年10月在南昌完成《天主實義》初稿,1599年在南京印刷初版,1603年在北京和杭州重刻印製 (見下文參考資料)。《天主實義》內容提到天主是唯一真神,人若信主可進天國,當守聖日等;後來被乾隆皇帝收錄在《四庫全書》中,並有蒙、滿、朝鮮、越南及日文譯本。
從1584年的《新編西竺國天主實錄》,1603年的《天主實義》,到1637年的《天主聖教實錄》中翻譯的詞匯,可見他們兩位來華傳教的策略,由十六世紀末自稱「天竺國僧」(借佛教詞匯) 轉為十七世紀初避用佛家詞匯、改穿儒服、自視「西儒」(李新德,2005;徐光台,1998,2005)。
雖然羅明堅和利瑪竇都未曾翻譯聖經,但他們的著作不時引述聖經內容,例如羅明堅的《祖傳天主十誡》,肇慶:1584 年 (現可見於羅馬耶穌會檔案館的《天主實錄》中的附有單頁),雖然不是逐字翻譯〈出谷紀 / 出埃及記〉20:2–17,但仍算是明朝第一段漢譯經文。他們的其他著作,也翻譯了許多聖經的詞匯和概念,為後來的聖經譯者建立良好基礎。
在他們之後不久,繼續有其他耶穌會士來華,也著作豐富,包括陽瑪諾(Manuel Dias, also known as Emmanuel Diaz)和艾儒略(Giulio Aleni),但他們同樣也沒有直接翻譯聖經。一直到十八世紀初,才有第一位天主教宣教士嘗試中譯聖經。
在他們之後不久,繼續有其他耶穌會士來華,也著作豐富,包括陽瑪諾(Manuel Dias, also known as Emmanuel Diaz)和艾儒略(Giulio Aleni),但他們同樣也沒有直接翻譯聖經。一直到十八世紀初,才有第一位天主教宣教士嘗試中譯聖經。
利瑪竇的其他著作包括:
參考資料:
李新德(2005),〈從西僧到西儒──從《天主實錄》看早期耶穌會士在華身份的困境〉(From a Western Buddhist to a Western Confucian: A Comparison of Two Versions of Veritable Records of Catholic Saints by Michele Ruggieri),《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第34卷第1期,第87–92頁,分類號G129,標識碼:A,編號:1004-8634(2005)01-0087-(06),第87–92頁
李新德(2010),〈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士之中國佛教觀〉(Jesuits’ Images of Chinese Buddhism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漢學研究通訊》29:1(總113期)2010年2月,BIBLID 0253-2875(2010)29:1,第1–12頁
徐光台(1998),〈利瑪竇《天主實義》中的格物窮理〉(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and the Fathoming of Principles (Gewu Qiongli) in Matteo Ricci's Tianzhu Shiyi),《清華學報》第28卷第1期(1998年3月)第47–73頁
徐光台(2005),〈明末西方《範疇論》重要語詞的傳入與翻譯:從利瑪竇《天主實義》到《名理探》〉(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lation of Important Terms of Western Categories in Late Ming: From Ricci’s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to Ming Li Tan),《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2005年12月)第245–281頁
《利瑪竇與肇慶特輯》,《文化雜誌》2008年春季刊,中文版第66期,澳門政府文化局
費賴之,《明清間在華耶穌會士列傳 (1552-1773)》:
羅明堅
利瑪竇
李新德(2005),〈從西僧到西儒──從《天主實錄》看早期耶穌會士在華身份的困境〉(From a Western Buddhist to a Western Confucian: A Comparison of Two Versions of Veritable Records of Catholic Saints by Michele Ruggieri),《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第34卷第1期,第87–92頁,分類號G129,標識碼:A,編號:1004-8634(2005)01-0087-(06),第87–92頁
李新德(2010),〈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士之中國佛教觀〉(Jesuits’ Images of Chinese Buddhism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漢學研究通訊》29:1(總113期)2010年2月,BIBLID 0253-2875(2010)29:1,第1–12頁
徐光台(1998),〈利瑪竇《天主實義》中的格物窮理〉(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and the Fathoming of Principles (Gewu Qiongli) in Matteo Ricci's Tianzhu Shiyi),《清華學報》第28卷第1期(1998年3月)第47–73頁
徐光台(2005),〈明末西方《範疇論》重要語詞的傳入與翻譯:從利瑪竇《天主實義》到《名理探》〉(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lation of Important Terms of Western Categories in Late Ming: From Ricci’s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to Ming Li Tan),《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2005年12月)第245–281頁
《利瑪竇與肇慶特輯》,《文化雜誌》2008年春季刊,中文版第66期,澳門政府文化局
費賴之,《明清間在華耶穌會士列傳 (1552-1773)》:
羅明堅
利瑪竇